立陶宛是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小国,虽然不起眼,却频繁在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上作妖。
2021年,其政府允许台当局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“台湾代表处”,直接触碰了中国“一个中国”原则的红线,致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。
面对现实困境,2024年11月22日,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几度表示希望在外交上与中国讲和。
但态度并不谦卑,更不可思议的是前提,强调不会因此牺牲与中国台湾的经济往来。
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,立陶宛地理位置优越,是中国希望加强与欧洲联系的一部分。
2021年11月,台当局在维尔纽斯开设了以“台湾”命名的代表处,这一举动激怒了中国。
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“一个中国”原则一直是中国与其他几个国家建交的前提。
立陶宛允许以“台湾”名义设立代表处,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默认的“台北”表述模式,等于在上公开挑衅中国。
此外,中国对立陶宛出口商品实施了严格限制,波及范围从乳制品到高科技零部件不等。
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,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锐减90%以上,而依赖中国市场的光学和激光企业首当其冲。
时任立陶宛政府一方面出于对美国的战略依附,试图通过支持中国台湾赢得美国的更多安全保障和经济支持。
首先,美国的支持更多停留在口头层面,立陶宛并未从这场危机中获得实质性的经济好处。
相反,美国提供的所谓“市场补偿”,例如加大采购立陶宛奶制品等措施,远不足以弥补其对华出口损失。
德国、法国等欧洲大国均对立陶宛的激进行为表示不满,因为这些国家更倾向于维持与中国的稳定关系。
数据显示,自2021年外交风波以来,立陶宛对华出口额暴跌90%以上,许多产业首当其冲。
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潜力是立陶宛乳制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,而中方对其乳制品出口实施限制后,大量产品滞销,农民遭受巨大损失。
立陶宛是激光与光学器件领域的领先制造国,但失去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后,其出口额一落千丈,许多企业陷入困境。
然而,中国台湾一个省份的市场的规模与中国相比微不足道,远不足以成为立陶宛出口的重要依托。
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,立陶宛对华贸易总额不到1.4亿美元,跟其对华贸易巅峰时期差距太大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立陶宛政府迫切地需要恢复对外贸易,特别是重新打开中国这个重要市场,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。
经济困境不仅冲击了立陶宛的企业和产业,也对其国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民众支持与中国回到正常状态外交关系,认为政府应采取更务实的外交立场以维护国家利益。
特别是中小企业主和农民对中国市场的失去尤为不满,他们指责政府在外交事务中过度意识形态化,忽视了经济现实。
他所代表的派系显然更加务实,希望能够通过缓和与中国的关系,缓解国内的经济和民生压力。
相比前任政府,帕卢茨卡斯在外交问题上的立场,显然更倾向于现实主义,这一转变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迎合了选民的期待。
帕卢茨卡斯试图通过改善对华关系,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为立陶宛争取更多的外交回旋余地。
2024年11月22日,帕卢茨卡斯明确说,立陶宛不会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关系缓和。
这意味着立陶宛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,仍然坚持其对中国台湾省问题的立场,不愿做出重大让步。
这种“双轨策略”暴露了立陶宛外交政策的矛盾性,“两头讨好”的策略在真实的操作中根本没办法成立,因为它完全忽视了中国在上的零容忍态度。
这种矛盾的政策其实就是一种侥幸心理,试图以妥协换取中国的谅解,但却不愿为此承担任何政治成本。
用一个比喻来说,这种行为就像一位闯入别人家园的入侵者,一边试图协商和平,一边却还占据着别人的土地。
面对立陶宛的修复意图,11月25日,我国外交部作出回应,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:承认并遵守“一个中国”原则是任何双边关系的基础。
对于中国而言,“一个中国”原则不仅是一项外交政策,更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核心象征。
自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以来,“一个中国”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。
目前,全球大多数国家与中国保持外交关系,而仅有极少数国家与台当局保持“官方关系”。
然而,中国的强硬反制措施不仅打击了立陶宛,还向其他几个国家发出明确信号:挑战“一个中国”原则将付出代价。
然而,立陶宛不仅未对其错误行为进行反思,反而试图在违背这一原则的前提下“求和”,其行为无异于痴心妄想。
帕卢茨卡斯的表态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试探,缺乏实质性的诚意,也不可能得到中国的接受。
未来,立陶宛若想真正修复中立关系,必须先在上彻底改正错误,承认并践行“一个中国”原则。
立陶宛“准总理”称寻求与中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,外交部回应,北京日报,2024-11-25